当前位置: 部门首页 >> 教学科研 >> 教研动态 >> 正文

聆听千年钟鸣 感悟礼乐风华

发布者: [发表时间]:2025-03-07 [来源]: [浏览次数]:

——记卫贤义老师《音乐欣赏》示范课暨教研室教学研讨活动

为进一步深化美育教学改革,探索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创新路径,3月6日,美育教研室以卫贤义老师的《音乐欣赏》示范课为契机,开展了一场以“编钟文化与音乐传承”为主题的教研活动。教研室全体教师及部分学生代表共同聆听了这堂别开生面的音乐课,感受千年编钟的恢弘气韵,探讨传统文化教学的实践策略。

钟磬和鸣:一堂穿越千年的音乐课

“同学们,今天我们要聆听的不仅是音乐,更是一部‘青铜铸造的史诗’。”随着卫贤义老师充满感染力的开场,课堂大屏幕上呈现出一组曾侯乙编钟的影像。金声玉振的钟鸣声中,卫老师以“一钟双音”为切入点,带领学生走进编钟的科技与艺术世界。

课程以“历史溯源—结构解密—文化寻根”为主线,层层递进。卫老师通过3D动画演示编钟的铸造工艺,结合《周礼》《诗经》中“钟鸣鼎食”“窈窕淑女,钟鼓乐之”的文献记载,生动还原了编钟在古代礼乐制度中的核心地位。当讲到编钟十二律与西方十二平均律的时空对话时,学生们惊叹于中国古代音律的精密,课堂不时响起热烈掌声。

教研相长:探索传统文化教学新范式

课后研讨环节,教研室教师围绕“如何让文物教学‘有知有味’”展开热烈讨论。音乐组王老师评价:“卫老师的课既有学术深度,又充满人文温度,特别是将创新理念融入人文课堂,为传统文化教学提供了新思路。”历史组张教授建议:“未来可尝试与博物馆合作开发校本课程,让更多文物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。”

卫贤义老师在总结时强调:“音乐教育不应局限于技能传授,更要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。编钟教学的关键,在于让学生透过乐器看见文明演进的密码,体会‘礼乐相济’的中华美学精神。”

此次教研活动持续三个小时,与会教师纷纷表示,将把编钟课堂的启示融入各自学科,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。教研室主任总结指出:“这不仅是音乐欣赏课的创新示范,更是一场生动的文化自信教育。期待未来涌现更多‘卫贤义式’课堂,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校园中焕发新声。”

编钟余韵犹在耳,教研新风正当时。这场穿越千年的音乐对话,既展现了传统文化教学的无限可能,也为学校美育课程建设注入了澎湃动力。